內向的孩子有力量

內向的孩子有力量

這是少年商學院(ID:youthmba)的第1309次分享,作者凌太是一位全職太太,運營有公眾號“凌太來了”。我們已獲得她的授權并做了編輯整理。未經允許,請勿轉載。

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我也慢慢發(fā)現,中國家長們最擔心的孩子的性格,一是膽小,二是內向,其實都是一回事——擔心孩子做啥事都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長大后不能在各種場合里獲得主動權,成為主角。

每次我都挺替孩子無語的,畢竟孩子不愛和別人來往也好,在陌生環(huán)境里就是不出聲也罷,深究起來,都是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。再說,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,不可強求統(tǒng)一,家長們一方面號稱能為孩子做一切,另一方面卻連孩子最正常的心理反應、與眾不同的個性都不接受,豈不矛盾?

更重要的是,很多家長眼中的“膽小內向”其實潛藏著一股值得孩子好好利用的力量。

▋膽小內向的背后是:預知和審慎

我的兒子可能就是人家常說的“膽小內向的孩子”。

他從小拒絕冒險,我們家從來就用不著什么安全防護,不能碰的東西只要說一遍就記住,堅決遠離——不知道為什么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會摸電門、爬抽屜,我家的孩子連畫都不肯往墻上畫;深信“氣球會爆炸”,同學們的生日會他很少參加,就是因為生日會上會掛滿氣球;從不打架,不是不會生氣,而是遇見矛盾就自己找臺階下,惹不起躲得起……

有個理論是說,膽小、內向的孩子,其實是因為善于觀察,因為事先洞悉了自己不能處理的風險,而寧愿選擇藏到后面,謹慎行事。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,兒子的膽小、內向,慢慢積累成一種“審慎”,有時候不免讓人感覺過于多慮。

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從來不帶回家,只在教室看,因為擔心過期忘還;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應該做什么,都記得清清楚楚,一旦發(fā)生變化,他就會自己去跟老師說,比如今天鋼琴課取消了,需要提前坐校車回家……

有時我也會讓他放松一點,不需要那么事事謹慎,害怕出錯,害怕給別人招麻煩:坐校車時間有變化,我自然會聯(lián)系老師說明;借書晚一點還也沒關系,大不了交點罰金;不愿意做的事情,我只是鼓勵一下,實在不敢,就算了。他雖然小,但也像大人一樣值得被尊重。

可能有人會問,如果不從小鼓勵孩子克服對事物、社交的恐懼,他長大一直膽小、內向怎么辦?或者認為我只是很幸運,沒怎么管,兒子也只是變得有點多慮而已。

對此我的看法一直沒變過:能賦予孩子真正的勇氣的,絕不是“這個一點兒也不可怕”的說教、“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敢”的激將法、“你怎么這么扭捏,一點不像男孩子”的訓斥,而是父母設身處地的理解。

?

▋內向的魅力:更擅長傾聽與理解他人

我從小就是一個膽大包天的人,直到現在也是敢想敢干,有點“盲目自信,盲目開朗”,但我并不因此就希望孩子和我一樣,更不用“男孩子就該膽大、大氣”的觀念綁架孩子。這也是常識,如果世界上全是膽大的外向的人,得有多崩潰!

可惜無論在哪兒,“膽小”的孩子和“內向”的孩子從小就被貼標簽,各種歧視和壓力。我不知道這些壓力除了讓他們變得不自信、更為膽小和內向之外,有什么正面的意義。

事實上,我很喜歡和這類謹慎的人交朋友,他們身上有一種安靜的魅力,能夠喚起我的敏感。孩子們這幾年來喜歡過的幾個老師都是很安靜、很內向的人。他們也許不是那么擅長跟家長溝通,但跟孩子卻完全是心靈相通的。

偉大的學者、作家、科學家,恐怕也是內向的多吧?甚至連我認識的一些頂尖的銷售,也全部是有一點內斂甚至害羞的,他們能夠真正傾聽和理解客戶的需求,也能讓客戶充分地信任和接納他們。

我有兩個閨蜜,從初中一直混到了現在。我們三個都是那種從小就活躍能干,還特別醒目的女生。后來的后來,我們仨陸續(xù)結婚,一個嫁給了美國人,一個嫁給了臺灣人,一個嫁給了北京人,每家都生了倆孩子。

雖然沒事先約好,但我們仨的老公,全部都是內向人當中的內向人。說話的頻率不但比我們低很多很多,即使在男人中也絕對是話少的。聚會的時候就聽我們仨高談闊論,老公們端著啤酒在一邊微笑,偶爾說一句能把人逗死的冷幽默。這仨男的,除了內向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,他們全都是學業(yè)優(yōu)秀、事業(yè)成功、妻賢子孝的人生贏家。

不知道小時候嘲笑他們內向膽小的那些男同學們,現在有沒有比他們過得更幸福?

 

發(fā)表評論